辅导员工作案例|从“挂科4门”到“专业前三”——CBT融合SFBT赋能心理障碍学生的学业心灵成长之旅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24-11-21 浏览次数:10

从“挂科4门”到“专业前三”——CBT融合SFBT赋能心理障碍学生的学业心灵成长之旅

一、案例背景

A,女,普通一本院校大四学生。高中时被诊断为焦虑症和抑郁症,大一时诊断伴有强迫症,入学不久后休学一年,后复学。大一结束后,小A挂科4门,学业压力大,学习效率低,自信心不足,抗压能力弱。该生家庭条件较好,父亲为单位领导,母亲为教师,家中有一姐姐和弟弟,均在国内名校读书。

二、解决思路

(一)风险评估安全原则是首位。

对于心理障碍学生,进行风险评估是第一位。若存在潜在风险或高风险,需启动危机干预或住院治疗,若风险程度较低或没有风险,可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。

(二)纠正认知、激发行为是核心。

借助CBT纠正学生错误认知,借助SFBT促进学生行为改变。两者结合,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与现实困境。CBT又称为认知行为疗法,是一套结构化的、短程的、着眼于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,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解决问题。SFBT又称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,强调用积极观点促进改变的发生,核心观念是正向、积极、韧性、发展、目标解决导向。

(三)多方合力挖掘资源是补充。

充分挖掘支持资源,例如父母、朋友、舍友、班主任、任课教师、关工委老同志、医生等资源力量,帮助该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、生活、心理状态。

三、实施办法

(一)风险评估,预防危机。

通过查看档案、行为观察、个人访谈,结合从家长、原辅导员、班委、舍友处了解信息,综合判定该生情绪状态较稳定,无自杀自伤风险,心理危机等级为一般风险,预警等级为橙色,纳入重点关爱学生库,完善“一生一策”心理健康档案,周周研判。

(二)重塑认知激活行为

借助CBTSFBT疗法与小A进行多次谈话,力图纠正不合理信念,建立学习信心,促进学习行动。

  1. 引出图式,恶性循环。

通过共情、倾听、抱持等技术建立信任关系,将困难正常化,给予小A希望。通过三栏表分析,了解具体事件发生时,小A的情绪和自动化思维。例如,在面对课程任务无法完成等情境时,小A存在“我什么也学不会”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“我没有用”等自动思维,故选择逃避现状,摆烂面对,进一步导致恶性循环。

  1. 有效提问,纠正认知

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方法帮助小A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,例如,“有没有什么证据证明‘你什么也学不会’‘你什么都做不好’是真的,有没有什么证据证明你的自动思维是假的”“有没有其他替代性的解释”“如果你相信你的自动思维会有什么影响,改变想法的话,会有什么影响”“如果小B(小A朋友)在这种情景下,有这种想法,你会怎么告诉她”。引导小A意识到自己的自动思维存在以偏概全、灾难化等倾向,引导小A探索在类似情景下的合适反应和思维同时帮助小A挖掘到过去的成功经验以增强自信心,例如,引导小A思考“其他已经通过的课程是怎么做到的”,在“例外”中找到解决之道,挖掘小A的正向力量

  1. 自主计划,激活行为

每次谈话均以情绪温度计进行心境检查开始,了解小A近期的情绪状态,谈话结束时布置下一周的自主计划进行行为激活。例如尝试3分钟腹式呼吸、正念、蝴蝶抱、应对卡片、渐进式肌肉放松、“公园20分钟效应”等方式应对情绪波动,并将这些技巧如何使用告知小A;采用健康的饮食模式,研究表明,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、omega-3脂肪酸、B族维生素的地中海饮食模式能有效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。继续利用三栏表记录接下来一周发生的让自己有情绪波动的事件,并在下次谈话时一起分析

(三)多方合力,协同育人。

  1. 家庭护航。

家庭教育对孩子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有重要影响。与小A父母沟通,了解家庭教养方式,介绍亲子沟通技巧——“GIVE”技能,即(BeGentle-态度温柔、不攻击、不评判、尊重孩子,(ActInterested-表现出感兴趣,Validate-认可,(Use anEasy Manner-采用轻松的态度。提醒关注孩子服药情况,并定期就医复查,比如就小A服药导致的嗜睡问题与医生反馈。家长决定每月来校看孩子一次,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。并表示不会对孩子过分要求,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是最大的心愿。

  1. 朋辈助航。

朋辈之间一起学习生活,能第一时间觉察到身边同学的心理状态。A与班长关系较好,也是小A舍友。提醒班长关注小A状态,带领小A一起参与活动针对挂科课程,提供针对性学业辅导。平常,辅导员会通过班长侧面了解该生信息,避免频繁直接与小A沟通,给小A带来“一直被关注”“我有问题”的心理压力与负担。

  1. 教师领航。

充分发挥任课教师、班主任、辅导员、退休老同志等多方面育人力量。一方面辅导员与班主任、任课教师沟通小A学习情况,对其学业情况制定帮扶计划;另一方面鼓励小A主动找老师交流。联系有心理辅导经验的关工委退休教师,与小A对接交流,以过来人的智慧和经验指引小A成长。辅导员了解到小A喜欢古琴、汉服等国风类事物,对其参加此类活动表示支持,同时针对校内文体活动通知,会单独转发给小A,鼓励其参加,增加小A人际交往机会,提高沟通交流能力。同时,会给小A布置一些简单任务,如统计EXCEL表格等,通过小任务的完成提高自信心。此外,告知小A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方式、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、心理卫生热线等资源。

最终,小A在精神面貌和学业成绩方面有了明显改善。绩点从大一学年的1.39升至大三学年的4.0(满绩5),专业排名从大一学年第63名升至大三学年第3名(专业共64人),挂科已全部通过。大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,小A与班长主动来找辅导员沟通交流未来规划,侃侃而谈,状态积极向上。

四、案例启示

  1. 坚持提前排查。

对于来自教师子女家庭、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心理状况要多加关注。在此案例中,父母的高期望,加之兄弟姐妹优异成绩带来的朋辈压力是小A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。

  1. 坚持提升能力。

辅导员应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,例如认知行为疗法、焦点解决疗法、叙事治疗等,将之合理融入至日常谈心谈话中,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、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
  1. 坚持系统观念。

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,要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、家庭、医院、社会协同育人机制,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、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,补短板、强弱项,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。